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:加快制定《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(试行)》和有关技术规范

2023-03-28 08:50

中国已成为全球碳汇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

        赵英民表示,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、污染治理、生态保护、应对气候变化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推进生态优先、节约集约、绿色低碳发展。
       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。2020年中国在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基础上,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目标愿景,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、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。
        “过去的十年,中国以年均3%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%以上的经济增长,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5%,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,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中国贡献。”赵英民介绍。
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
       持续深入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。过去十年,我国已成为有史以来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。全国重点城市PM2.5年均浓度下降57%。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.8个百分点。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高17.6个百分点。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,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。
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
       “十三五”期间,累计退出钢铁落后产能1.5亿吨以上、水泥过剩产能3亿吨左右,地条钢实现全面出清。2017年至2022年,高技术制造业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.9%、7.9%。其中,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.4%,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3.8个百分点。
三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全球领先
       截至2022年底,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.13亿千瓦,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总量。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.2%,已经成为电力新增装机的绝对主体。去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少排22.6亿吨二氧化碳。风电、光电、水电、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。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8年位居世界首位。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.9%,煤炭消费比重已由2012年的68.5%下降至2022年的56.2%。
四是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。建成并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。截至2022年年底,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,覆盖约4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,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.3亿吨、成交额104.75亿元。绿色金融稳步发展,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有序开展。自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,已发放3000多亿再贷款,支持商业银行发放5100多亿贷款。
五是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、持续性。中国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%。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。2022年,中国在超额完成国土绿化1亿亩既定目标基础上,又宣布未来10年内植树700亿棵。过去10年,中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也就是碳汇增长最快、最多的国家。

加快制定《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(试行)》

        “下一步,生态环境部将遵循减污和降碳内在联系与客观规律,坚持先立后破,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以结构调整、布局优化为关键,以优化治理路径为重点,以政策协同、机制创新为手段,坚持系统观念,突出协同增效。聚焦重点领域,强化源头治理。注重创新引领,鼓励先行先试。扎实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,促进经济绿色增长。”赵英民介绍。
一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
       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,研究建立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   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制度。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,坚决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。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同时,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,推动能源供给体系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。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,倡导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。
二是推进工业、交通运输、城乡建设、农业、生态建设等多领域协同增效
       实施绿色制造工程,加快工业领域源头减排、过程控制、末端治理、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。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,推动公转铁、公转水,加快新能源车发展。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,多措并举提高绿色建筑比例。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,提高生态系统碳汇与净化功能。
三是提高大气、水、土壤、固废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
       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。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,大力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。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控制,鼓励绿色低碳土壤修复。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,加强“无废城市”建设。
四是开展区域、城市、产业园区、企业等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
       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区域、重点城市群等探索减污降碳有效模式,助力实现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目标。针对不同类型城市,加强城市建设、生产生活各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。鼓励各类产业园区推进能源资源的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。推动重点行业打造减污降碳标杆企业。
五是强化科技、法规标准、管理政策等支撑保障
       推动大数据、数字化、信息化等绿色赋能。将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。 
六是加快制定《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(试行)》和有关技术规范。
     
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、核算核查、监管制度。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、碳计量等规则制定。
 
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
视频

拍客
主导单位:山东省发改委
主管单位:山东省能源局
主办单位:山东省绿色低碳发展中心
技术支持:
鲁icp备案:16044296号
公安部备: 37010402000568号
联络电话:0531-58233417
联络邮箱:sddtjj2012@163.com
单位地址:山东济南经十路26266号
开户行:中国银行济南槐荫支行营业部
开户名:山东省绿色低碳发展中心
账 号:2169 1457 2851

微信公众号